close

2017-1jan-8th-nithyananda-diary_DSC_2322_bengaluru-aadheenam-nithya-satsang-LSP-session1-swamiji.jpg

跟我學習的孩子,一定會懂得「一致性」。

一致性(Integrity)是兌現對自己及對別人所說、所想的所有說話(承諾),以體現「圓滿」的境界。所謂「圓滿」,在情緒平伏的情況下經歷「喜悅」的感覺,當事人會毫不懷疑、充滿自信地承認「我做得到」(I can do)。

小孩子不懂成功、失敗,是大人教懂他們的。當他們感到不好意思、尷尬、羞恥,表現退縮、逃避、自大,就表示他們學會了成功與失敗。初生嬰兒並不會因為半夜嚎啕大哭而感到不好意思的,他們不會為此而賠罪,而他們也不會以此來跟大人討價還價。他們只為當時的情況而以哭聲表達自己--我餓了、我渴了、尿布濕了、我便便了--我不舒服,請關注一下我吧。我們不會責怪嬰孩,因為我們覺得他們年紀還小,他們還不懂。隨著孩子漸漸長大,我們開始對他們有所期望,尤其跟同齡的孩子比較時,我們內在開始焦急,害怕自己的孩子會被比下去,然後肚子裡開始有十萬個疑慮,然後我們開始無意間透過不滿、憤怒、擔憂等情緒表現,把疑慮轉介給小孩子。我們以為自己掩飾得很好,卻沒留意孩子的心靈是一部很強勁的「解碼器」,他們解讀了我們的疑慮,而成為他們的一部份。

當孩子開始會討大人歡心,開始把自己原來的想法隱藏起來,就是代表了他們開始失去了「一致性」。他們明明想去玩,卻答應大人說,他現在去溫習。大人喜歡怎樣的「好孩子」,他們會去扮演;而有一部份不肯就範,堅持要把原來的自己活出來,就很容易被冠名為「特殊需要兒童」。

我在印度認識了一位少年人。他是早產嬰,出生時只有手掌般大,住在氧氣箱裡一段日子才能被帶回家。他說因為早產而所產生的生理發展問題,他死過五次,幸然最後都能活下來。因為他的求生意志很強,他堅持要活下去,所以他沒有死掉。去年十二月,我聽了他的經歷,眼前這個十五、六歲的少年人,完全找不到一分「特殊需要」的特徵。他會說流利英語,表達有條理,日常學習做得很好,而且在學校裡負責許多重要崗位。他有主見,勇於表達自己,同時虛心聆聽教導。他是一個不折不扣成熟的孩子,相信每個父母都夢寐以求的。他是尼希亞南達古魯庫(Nithyananda Gurukul)的學生,除了本土教育要求的科目,包括語文、數學、科學等,他還會學習瑜伽、靜心、及所有關於吠陀傳統智慧的學說。尼希亞南達古魯庫的學生從清晨四時起來,直至晚上十時休息,永不言倦,時刻期待學習,探索新事物。

這位少年人,雖然出生時出現了些狀況,可是他從沒有活在比較之中。他的父母,尤其是他的母親,總是提供一個圓滿的空間讓孩子發揮自己的能力。她沒有計較孩子的缺憾,只著眼於孩子的成長。她說過,這個孩子讓她看到生命的奇妙,於是毅然放下原來工程的專業,轉投教育行列。她從孩子身上經歷了生命的美麗,於是她決心要把生命教育推廣出去。她從美國回流到南印度老家,開設學校,學校至今仍然運作中。她後來認識了開悟師父帕拉宏撒‧尼希亞南達(Paramahamsa Nithyananda),從師父身上學到更多關於生命的真理,就舉家遷到畢迪達(Bidadi)的尼希亞南達靜修所(Nithyananda Peetham),負責尼希亞南達古魯庫(Nithyananda Gurukul)的發展。現在,她兩名兒子都是尼希亞南達古魯庫的學生。

從印度學習回來,我學會了一件事情:社會喜歡把事物兩極化,這是小孩子不懂的。這個社會總是凡事都兩極化:對錯、美醜、好壞、喜惡……「應該」與「不應該」的規則數之不盡。孩子要有規矩,可以遇到「灰色地帶」就說孩子不懂「轉彎」,跟著要孩子學識「解難」。孩子不懂,就會走去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,就會被責怪孩子不聽話,甚至被標籤各式各樣的「學習障礙帶有者」。

孩子天生就充滿好奇心,不可能會拒絕學習。可是,現在學校的學習環境已去到「殘酷」級別,莫說小孩子,一般人都不想在那個無時無刻被評頭品足的環境下逗留多一分鐘,可是小孩子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每天擔著書包上學,毫無得著,然後下課趕到補習社被催逼完成一大堆毫無意義的文件,然後在甚麼也沒有學會的情況被推入試場,最後被標籤成「懶惰」、「障礙」、「遲緩」。

並不是每個孩子一開始就會感到害怕而退縮的。他們都是覺得沒有興趣而已。直到他們感受到被傷害時,產生了害怕的情緒,才會有退縮的行為。害怕的情緒愈積愈久,就會形成心理、情緒問題,而只要引導他們「圓滿」--放下害怕的情緒,治療他們的傷痛,他們馬上就能振作起來。我們毋須舊事重提,反而是從另一個角度去讓孩子體驗害怕的事情,他們就會有所得著,馬上把情緒和傷痛丟掉!我有個學生,不喜歡語文,原因是他在學校中有許多錯敗、尷尬、被傷害的經歷,令他認定自己不可能會學得懂。我跟上課時,跟他做活動、做練習,只為了證明一件事:他學得到,並且做得很好!大概一個月後,他在學校的成績有所進步,而最重要的是,他在語文學習上表現積極,不再害怕語文,還開始對它產生興趣。

重新讓他們活出自己,肯定自己的能力,承認自己「我做得到」,是最好的治療。這是愛的教育--分數和評核只是副產品而已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金秋水Cam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