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maxresdefault.jpg

在教養孩子的話題上,其中一個令爸爸媽媽很煩惱的,就是暴力問題。小朋友不是容易被人欺負,就是很衝動會觸碰其他人,有時候,男孩子還會先是口角,繼而動武。當然,並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有這種行為問題,但原來自我形象低下也會引發出另一種暴力,就是「自暴自棄」,這是一種自我暴力,也很常見,不分性別、背景。


近日跟一位媽媽談起兒子的不合群、沒有信心的情況。從她所述,就知道這孩子一直活在「殺戳戰場」裡--在家裡,父母、長輩經常評論他的表現;在學校,老師經常指出他的錯處,於是一天到晚,他都面對著同一個批評:你做得不好。久而久之,他產生了一個想法:我就是失敗者。問這小朋友如何處理跟自己意見不合的人,他的答案是去打他們。他說的時候比手畫腳,出盡招數,可見他內在抑壓著多少怒火。聽過不少家長分享,孩子自小很懦弱怕事,不懂社交,到了五六年級或升上中學,變得愈來愈衝動,容易與同學出現肢體衝突,無論怎樣跟孩子解釋,講盡道理,衝動的行為也沒有改善過來,甚至變本加厲。


這並不是個別事件。我們都接受了一個想法:物競天擇、淘弱留強、成王敗寇,包括學校的執教者。成績和表現是一切,學校不再是一個大家庭,而是一個殺戳戰場,每分每刻都會被評頭品足,同學之間有很多比較和嫉妒,這是校園欺凌的根源。大人經常反問小朋友:「你可以做得好好,為甚麼你不做?」這句反問的背後就是假定了小朋友有相當能力,卻不肯做出期望的結果,於是歸疚於主因是他們個人的問題,令小朋友很容易就產生了「我是失敗者」的定論。心裡認定自己是失敗者,請問怎樣可以振作起來呢? 很多小朋友都覺得,無論怎樣做也不會達標,於是未做就放棄;如果受壓而被迫去完成,可能會作出很大的反抗。


暴力施虐並不一定是指肢體的傷害,思想上的摧殘更能撕裂一個生命活著的可能性。許多爸爸媽媽都說孩子不坦白,原因是他們一旦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,就會被批評,於是許多小朋友都會選擇守口如瓶,或者投其(大人)所好,內心充滿不滿和憤怒,有時會發洩到玩具上,有時會發洩到自己身體上,有時會發洩到別人身上。他們未必會跟同輩爭執打架,但跟大人對著幹也是內在暴力的表現。


內在暴力嚴重的孩子往往是很著重成敗得失,而他們對於勝負的執著,大都是來自父母。許多爸爸媽媽都否認自己給子女很大的壓力,十對有九對都會自辯:「我沒有給他任何壓力,我對他的成績/表現/能力沒有期望,我給他有很多大的自由,我只不過要求他……」重點在於後半部的「我只不過要求他……」父母們就會反駁:「難道我身為父母,對他有小小要求也不可以嗎?他這個這個,那個那個是不行的!」


父母帶孩子來這個世上,是讓這個靈魂有機會圓滿他的人目標。可惜大部份父母,尤其是華人父母,視孩子為個人產物、榮辱指標,不期然要孩子活在自己既有的設定之下,萬一孩子走出這個設定的框架,身為父母的就會大發雷霆--這是一種暴力,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親子關係中,破壞彼此的信任度。因此,不想孩子成為暴力寶寶,除了道德教學,最重要是父母先處理個人內在的暴力源頭,理解自己從父母、師長及社會所繼承的想法,處理抑壓已久的不滿和憤怒,自然就會明白育兒的真諦。
 

arrow
arrow

    小金秋水Cam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